你有没有想过,在日韩和美军密密麻麻的监听网下,一艘中国潜艇,竟然“神不知鬼不觉”地穿越对马海峡?这不是间谍片,而是现实。
8月上旬,中俄将在日本海进行为期五天的“海上联合-2025”演训。按理说,年年都演,不新鲜。但今年不同,一艘中国潜艇的“隐身北上”,把这场联演推上了“战略信号释放”的新高度。
一、潜艇悄然穿越对马,打了谁的脸?
日本防卫省很坦率:只看到了四艘中国水面舰艇通过对马海峡,没看到潜艇。那潜艇去哪了?答案很简单:它已经在水下,从“敌人的眼皮底下”通过了。
在一条被美日韩联合监控、堪称“电子地毯”的水道里,中国潜艇静默潜行,意味着什么?
1. 解放军掌握了对马海峡的水下地理和水文信息。
2. 日韩的反潜体系,有实质性漏洞。
3. 中俄水下联动,已经进入“实战演练”阶段。
这不仅是一次战术突破,更是对日美潜在封锁政策的“主动反杀”。
二、反潜?演习?不,是一场“静音的较量”
此次演训看似以“搜救+反潜”为主科目,但背后可不只是技术交流那么简单。
中俄都派出了各自的潜艇和救援舰艇,这在历年演训中是首次。换句话说,这不是秀装备,是秀“体系融合”:
• 潜艇互为假想敌,实训水下追踪;
• 专业救援舰介入,模拟远海失联后的紧急支援;
• 日后若有真事,两国可实现潜艇互救互援——这对日韩和美军来说,无疑是一记闷棍。
在东亚海域,美军潜艇长期占据主导权,而这次中俄的做法,是一次“水下规训”:我们也能来,也能斗,而且还能配合。
三、中俄“只联不盟”?那是聪明人不明说的默契
有人说,中俄演习这么多,怎么还没结盟?
实际上,这是典型的“聪明人不戳破”:中俄目前是在刻意维持“战略弹性”。既保留合作空间,又不过于绑定。
但战略现实却早已跑在话术前面了:
• 每年一次海军联演,一次战略演训,几次海空联合巡航,频率越来越高;
• 每次行动几乎都在美日韩敏感区域,如日本海、东海、北太平洋;
• 演训内容也越来越“对症下药”:这次,直接针对的是水下反潜和搜救,这是美军在关岛和釜山部署潜艇的核心优势领域。
说得明白一点:中俄虽未结盟,却已实质性协同。
四、日韩和美军,真的慌了吗?
美国一直在强化西太水下部署,从关岛调派更多核潜艇,频繁访问釜山和佐世保。
日韩也没闲着,日本海自的常规潜艇数量为世界第一,韩国近年来还计划引入自主建造的核潜艇。
但这场“水下军备竞赛”正面临三个难题:
1.防不住:中国潜艇已悄然通过对马,说明防线有漏洞。
2. 练不够:日韩虽有潜艇,但实战经验有限。
3. 心不齐:日韩虽是盟友,但彼此防范心强,水下协作效率远低于中俄。
简而言之,中俄在以演训为幌子,实质上在测试——能否在“第一岛链”内构建起战略穿透通道?
五、这不是一次普通演习,是一场“静默的对赌”
如果演习结束后,中俄潜艇继续“顺势巡航”,并有意浮出水面,那就不只是秀肌肉了,而是向美日韩明确喊话:我们来了,我们会留在这儿。
更进一步,如果未来中俄潜艇出现于夏威夷以西,那这场对赌将转化为“破局”。
这不是好莱坞,是未来的战场——就在我们周边。
中俄合作的极限,不是技术,是意志
今天的海上联合,不只是一次演训,也是一次测试:测试两国是否有足够的互信、共识与战术默契,在真实战场上彼此托底。
我们可以批判中俄联演的象征性,但不能忽视它的实战性;我们可以警惕军事合作的延展性,但更应看到区域安全博弈的复杂性。
毕竟,在这个越来越“水下化”的战争时代,谁能听得更远,藏得更深,谁才有资格说话。
迅银网配资,投配宝配资,创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